益生菌、植物提取物夠提高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率20%以上
俗話說"十人九胃",也就是說胃部不適癥狀在人群中是高發(fā)的健康問題,有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我國人群胃炎發(fā)病率高達85%,其中絕大多數屬于癥狀較輕、時隱時現的問題。
較輕的胃部不適癥雖然不會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太多影響,但如果控制不好,極易誘發(fā)嚴重的胃部疾病,比如會從淺表性胃炎逐漸發(fā)展成糜爛性、萎縮性胃炎,而一旦發(fā)展成顯著的胃炎,不僅要長期忍受腹痛、反酸、脹氣等癥狀的折磨,還會誘發(fā)急性胃腸道出血及胃癌等嚴峻風險問題。
01
幽門螺旋桿菌能否"背鍋"
偶發(fā)、反復、難以根治等是胃部不適問題的標簽,除了一些有確定問題誘發(fā)的胃部問題外,大多數患者通過日常飲食、藥物等干預措施往往也起不到很好的效果,胃部問題在當下著實比較頑固。
近年來,在應對胃部不適問題上似乎出現了一個全新的突破口:幽門螺旋桿菌。且不說治療幽門螺旋桿菌對治療胃部疾病到底有沒有作用,其帶來的經濟增長是顯而易見的,當下許多醫(yī)療項目、藥品甚至食品類等都涉及于此,而這又進一步使幽門螺旋桿菌問題更加"撲朔迷離",似乎幽門螺旋桿菌成了胃部問題的"幕后主使"。
前不久,美國衛(wèi)生及公共服務部發(fā)布了第15版致癌物報告,新增了8種致癌物,其中幽門螺旋桿菌慢性感染被列為明確致癌物。不過這說明不了什么問題,被列為致癌物的酒精飲料依然是大眾喜聞樂見的消費產品。
早期人們都認為沒有細菌能在極酸的動物胃液中生存, 1875年,德國的解剖學家首次在胃黏膜中發(fā)現螺旋樣細菌,由于其培養(yǎng)十分困難而逐漸被遺忘,直到1983年才有科學家真正將其培養(yǎng)成功,也正式開啟了幽門螺旋桿菌研究的大門。
迄今為止,幽門螺旋桿菌仍是胃部發(fā)現的唯一微生物種類,它能利用它的螺旋狀結構,鉆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寄生在黏液中靠近胃黏膜上皮的相對中性的環(huán)境中。也就是說,幽門螺旋桿菌不是不怕酸,而是會躲避酸性環(huán)境的威脅。
幽門螺旋桿菌在胃部的感染率非常高,發(fā)展中國家約為80%,發(fā)達國家約為40%,非洲、拉丁美洲、東南亞等地區(qū)感染率甚至超過了90%。公開數據顯示,我國約有7億多人存在胃部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問題,其感染率之高引起了各界的關注。
很多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能引發(fā)慢性、淺表性胃炎,數年或數十年后發(fā)展成為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慢性萎縮性胃炎等,而后者是導致胃癌最危險的因素。
有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險增加了2.7-12倍,而如果剔除幽門螺旋桿菌這一因素,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會發(fā)生。1994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所屬國際癌癥研究中心(1ARC)就已將幽門螺旋桿菌列為第一類生物致癌因子。
02
是否需要清除因人而異
如果按照當前數據的指證,幽門螺旋桿菌著實應該為胃部問題"背鍋"。但實際上,幽門螺旋桿菌的危害遠沒有媒體報道的那么嚴重,否則我們感染的這7億多人早就該"蓋棺定論"了,而且胃癌應該榮登全球第一大常見的癌癥才對,屈居第五似乎有點憋屈。
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們對幽門螺旋桿菌的研究不夠充分,就如同目前火熱的腸道菌一樣,研究的維度還較少。《JAMA Network Open》發(fā)表的來自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研究團隊進行的一項長達22.3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吸煙是胃癌的頭號"兇手",使胃癌發(fā)生率增加了72%,死亡率增加了101%。幽門螺旋桿菌的誘導風險與吸煙相比似乎小巫見大巫。
另一方面,幽門螺旋桿菌與疾病之間的聯(lián)系大多建立在數據的歸納和分析上。比如一些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胃病患者通過清除細菌能夠起到改善作用,而有一些患者即便清除細菌了問題依然存在。因此,在對待幽門螺旋桿菌的問題上,不應人云亦云,更不應杞人憂天。
對于有胃癌家族史或者胃病嚴重的患者,清除幽門螺旋桿菌是必要的,可以減少細菌對胃部的刺激,有利于胃病的治療和改善。而對于大多數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如果沒有相關的癥狀則是非必要項。
目前四聯(lián)和三聯(lián)療法是臨床上唯一有效的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案,四聯(lián)療法對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率達到百分之八十,但由于其口口傳播的概率較大,反復感染的風險依然很高。同時,藥物治療還存在一定的抗生素耐藥性、腸道菌群失衡等副作用。
03
益生菌療法大有來頭
益生菌是寄生在腸道中對人體健康有益的菌群總稱,其在腸道健康領域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近些年來用益生菌對抗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也越來越成熟,特別是在三聯(lián)、四聯(lián)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療法中引入益生菌將大大提高根除率,據報道,益生菌能夠提高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率20%以上。
目前認為,益生菌對于幽門螺旋桿菌的清除有兩個途徑,一個是通過篩選益生菌菌株,選擇能夠吸附益生菌的菌群,其能與幽門螺旋桿菌形成協(xié)同凝集效應,促使幽門螺旋桿菌脫落并被排除體外,目前市場上大多數所謂的具有抗幽門螺旋桿菌效果的益生菌產品,多是基于該作用;
另一個途徑是通過益生菌代謝物發(fā)揮作用。有研究指出,具有吸附幽門螺旋桿菌效果的菌種,其死菌也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該作用機制尚不明確,但被認為與益生菌代謝物有關。對于當下追求健康的消費者來說,選擇益生菌療法其實是一舉多得的方式,是值得重點研究和開發(fā)的方向之一。
此外,植物提取物在抗幽門螺旋桿菌的應用研究上也越來越受到關注。研究指出,茶葉提取物、大蒜提取物、蔓越莓提取物、葡萄提取物等眾多植物提取物具有抗幽門螺旋桿菌的作用,這些物質對于提升幽門螺旋桿菌的食療方法很有幫助。
最后再強調兩個關乎大眾的問題:
1、兒童沒有必要檢測幽門螺旋桿菌,研究指出,兒童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后,約有10%會自愈。同時,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的藥物大多對于兒童是禁用品,檢測幽門螺旋桿菌沒有實際意義;
2、注意營銷噱頭,當下互聯(lián)網充斥著各種抗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比如喝茶,茶葉提取物雖然能夠抗幽門螺旋桿菌,但喝茶的作用并不大,因為劑量決定了效果,消費者要避免盲從,要科學合理的選擇。